吉鸿昌
场上杀敌,他无所畏惧袒露胸膛冲锋向前,就义之前,他豪言“共产党员要光明正大的死”,拒绝背后挨枪子。他就是抗日英雄——吉鸿昌。
1895年,吉鸿昌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18岁不到便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因其骁勇善战,官职不断晋升,最高官至师长。人称“吉大胆”,其部队也被誉为“铁军”。
吉鸿昌是个孝子,一生廉洁从政,在他的父亲得知他在军队做官时,对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也是后来的家训: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铭记家训,并将“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家训刻在了自己及自己所带领的部队的碗上。
吉鸿昌一生热爱并忠于祖国,1931年,吉鸿昌的潢川起义计划夭折,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此次出洋,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环游欧美十余国,向各地侨胞积极宣传抗日。
一次,在他向国内邮寄衣物时听到美国邮局的职员说“不知道中国”和“你若说是日本人,便可受到礼遇”等有损民族尊严的言语,他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却认为当中国人无上光荣”,回到旅馆,他当即找来一块小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并在下面用英文做了翻译。此后,每出入于大庭广众之处,这块木牌都佩戴在他胸前。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得到消息毅然回国,上书面见蒋介石要求带兵抗日却遭到拒绝。不久,吉鸿昌秘密加入共产党,为筹集抗日经费,毅然变卖家产,支持同盟军购置军火。1933年春,吉鸿昌与冯玉祥等爱国将领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收复了军事重镇多伦。然而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逼迫冯玉祥停止对日作战,吉鸿昌本想与国民党军谈判,却被蒋介石下令押送到北平审问,在押送路上,吉鸿昌趁机潜回天津,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与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一起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934年11月9日,法租界以“杀人嫌疑”逮捕吉鸿昌并移交给国民政府。吉鸿昌被捕消息传出后,舆论哗然,然而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蒋介石却下令“立时枪决”。
1934年11月24日上刑场时,吉鸿昌提出要求要求坐在椅子上死,他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随后他坐在椅子上,怒睁双目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树枝作笔写下最后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随后英勇就义,年仅39岁。
吉鸿昌用铁骨丹心,用英勇无畏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可以追怀的历史篇章,也成为照耀后人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火种。
视死如归的民族勇士 毛泽民
毛泽民1896年出生于韶山冲,由于大哥毛泽东带着弟弟毛泽覃去了长沙,家庭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毛泽民身上。
1921年,毛主席召开家庭会议要求毛泽民和毛泽覃全家闹革命,就这样,毛泽民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毛泽民随兄毛泽东到湘潭,湘乡开展农民运动,随后他辗转上海,武汉,天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1年毛泽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银行行长,他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金融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准备金、苏区内多种货币混乱流通等困难和问题。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苏维埃中央政府财政部和国家银行组成第15大队,毛泽民任大队长兼没收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先遣团副团长、总供给部副部长。时人称15大队为“扁担上的国家银行”,在长征中解决了运输、打土豪、筹粮筹款、保障供给等艰巨任务。
1936年2月,毛泽民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长期执掌财政大权,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他常说:“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我们是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的,一定要勤俭节约!”
全国抗战爆发后,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毛泽民化名周彬,与陈潭秋等同志到新疆做统战工作,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在新疆捕杀共产党人,当年9月17日,反动军阀盛世才制造了蓄谋已久的“共产党‘四·一二’阴谋暴动案”,将毛泽民、陈潭秋等140余人软禁后投入监狱。在狱中,敌人对毛泽民等软硬兼施,严刑审讯,逼他招认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搞“暴动”的所谓阴谋,逼他脱离共产党,交出共产党的组织。面对敌人的暴行,毛泽民并没有屈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先后绝食七次,并坚定回答:“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1950年,毛泽民牺牲的第7年,党组织终于找到了他的尸骨,众多凶手皆以伏法。这位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的勇士,用鲜血染红了党旗。1975年,已经82岁的毛泽东嘱咐前往新疆的代表团:“你就替我采一束野花,放在我弟弟的墓前吧。” 毛泽民虽然牺牲,却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毛泽民已经牺牲70多年,当年落后闭塞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韶山已经迎来了“日月换新天”的发展——2015年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08亿元,是2011年的2.46倍……
时代的齿轮推动着我们一步步前行,有人是时代潮流中的弄潮儿,有人只能随波逐流。毛泽民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优秀革命先辈,他那为国为民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致敬先烈,我们不会忘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何叔衡
何叔衡,1876年生,湖南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参加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营救被捕同志,组织革命者去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了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为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 韦拔群
韦拔群,1894年出生,广西东兰人。早年就读于广西法政学堂。1916年初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参加了护国战争。后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黔军张毅部任参谋。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韦拔群离开黔军,在广州参加“改造广西同志会”,并担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积极投入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的革命活动。
1921年9月,韦拔群返回家乡广西东兰县,从事农民革命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把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逐渐结合起来。1923年夏指挥农民军三打东兰县城,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5年初韦拔群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东兰继续从事农民运动,主办农讲所,培养骨干,发展农会和农民武装,把农运推向右江地区。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仍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
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3纵队司令员。
1930年10月,红7军集中在广西河池整编,把原来的3个纵队改编为3个师,韦拔群任第21师师长,率部留守右江苏区。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并把第21师1000多名精壮官兵补充到即将远征的两个主力师,表现出以全局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红7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韦拔群带领百余人留在右江地区。他发动群众,组织扩建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于广西东兰赏茶洞,时年38岁。
邓小平曾为百色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题词,称赞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
人民的好书记 焦裕禄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泪流满面,他走后,十万群众为他送别几乎每个人都在哭……他就是当时的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北崮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里已是十分贫困七岁时,坚韧要强的母亲横下一条心把他送进了学堂焦裕禄也很争气,不仅成绩非常优异还在学校学会了二胡和小号,是乡里乡亲口中的“高材生”。可一场灾荒过后,刚上到五年级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还不到13岁的他上山砍柴、下井到黑煤窑挖煤尽管日子过得非常苦一家人算是能勉强过活。
然而,命运却不肯放过这个生来苦难的孩子。在此后的日子里,焦裕禄经历了各种困难,加之战争的折磨,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也让他认清了社会的残酷。直到1945年,新四军解放了江苏宿迁,逃亡到这里打长工的焦裕禄,真正认识了共产党的部队,当他得知自己老家也解放了,便迫不及待、日夜兼程回到家乡,而这次返乡,彻底改变了这个苦难青年的命运!他亲眼看到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走到田间地头搞土改给农民分了田地,亲眼看到为虎作伥的乡绅恶霸受到了惩罚,共产党的到来,让几度走投无路的焦裕禄,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也是从那时起,焦裕禄越来越把老百姓,把共产党当做自己的亲人和恩人,他永远忘不了,逃难的路上是老百姓给的饭,他才活了下来,极度绝望中是因为共产党,他才获得了新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成为了一名工业新兵,这次,当他再次回到东北时,意气风发地到哈工大进修学习!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的焦裕禄,和同事们一起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在新中国工业战线上,奋斗和奉献了九年之后,焦裕禄逐渐从青年干部,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1962年,40岁的焦裕禄被调任河南尉氏县委副书记。1962年年末,他的工作,再一次发生了变动。而这一次的变动,竟是他42载劳碌人生的终结,更是共和国历史上,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人的475天……
1962年的冬天,兰考,这座黄河最后一道弯上的小城,异常寒冷。整日黄沙满天的县城街道冷冷清清,而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却人声鼎沸,老百姓们冒着严寒、带着铺盖,准备扒火车逃荒到外地!刚下火车的焦裕禄,被这样的一幕惊呆了,来之前知道兰考穷,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要背井离乡,去逃荒要饭。
上任后,焦裕禄把“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了“治理三害”办公室,组建了一支120人的调查队,在全县范围展开,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摸底调查。为了工作焦裕禄心里急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白天他亲自带队外出调查,晚上回来连夜写出勘察报告,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他又骑车到下一个沙丘、风口勘察。长达半年多的调研,焦裕禄骑着自行车跑了5000里路走遍了兰考1800平方公里土地,拿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每天的劳碌奔波和熬夜透支使本来就患有肝病的焦裕禄再难支撑下去。
1964年5月14日,在兰考大干了475天的焦裕禄,带着他始终放心不下,还没有完成的事业,离开了这个世界,走的时候,只有42岁……焦裕禄逝世的消息传回兰考老百姓们都哭着说:县委书记是在咱兰考累死的啊!
整整57年过去了,为什么这个猝然远去的瘦弱身影,没有被岁月阻隔,为什么焦裕禄这三个字,能跨越半世纪穿越三代人,一次次激荡起中国人心底最深的波澜?答案或许简单,答案更振聋发聩:他把全体人民装在了心里,唯独,没有他自己!